1、钛及钛合金由于表面能够快速形成一层几纳米到几十纳米厚的氧化膜,使其具有极为突出的钝化**能,因而表现出良好的耐蚀**;又因其质量轻、比强度高、无磁**和生物相容**好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石油化工、海洋工程和生物医疗等众多领域。同时,钛及钛合金优异的再钝化**能使其在服役过程中受到物理或化学作用发生破坏后,具有快速自修复能力。所以,钝化和再钝化能力是钝**金属安全服役最重要的保障。
2、因此,本论文围绕钛及钛合金钝化膜局域结构与构效关系、钝化膜生长过程表/界面结构演化规律与机制以及钝化过程动力学定量分析等核心科学问题,发展了同步辐射、先进表/界面光谱表征与电化学监测多重联用技术,对钛合金钝化行为、钛钝化膜结构、钛钝化膜生长过程以及钛钝化机理进行了系统的原位与非原位研究。首先,利用自主研发的新型金属电极擦伤再钝化实验装置,对4种典型(α+β)钛合金4、1、11和18在3.5%溶液中的钝化行为进行了电化学追踪,并利用溶解/成膜模。(本文共191页)。微观结构对于工程中的铝及铝合金的耐蚀**具有重要的作用,但对于任何合金系统当考虑电化学稳定**时,通常是用平衡热力学来描述,即电位-图(布拜图),而没有用动力学来表征,更没有将微观结构列入其中。
3、针对环境值及动力学两点问题,本文拟基于铝及-、-、---合金,系统研究晶体取向、晶粒尺寸、固溶体浓度和溶液值对合金电化学腐蚀行为的演变规律,并进行理论分析,探明各种条件对铝合金电化学腐蚀行为的影响机制。这些研究成果将为开发强化耐蚀的新型铝合金及关键工艺提供依据。本文通过动电位循环极化曲线和探究铝及其合金的耐电化学腐蚀**能;通过显微硬度表征合金的力学**能;结合扫描电子显微镜()对合金的微观结构进行观察。所得主要结论如下:取向为[111]、[220]、[200]的单晶铝的自腐蚀电位、击破电位、保护电位、钝化区平均电流密度、阻抗均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差异;不同取向的单晶铝的点蚀坑形貌具有明显的晶体。
4、通过动电位极化和恒电位极化的方法,研究了磁场对铁在含氯离子的_2_3溶液中阳极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磁场会降低极化曲线钝化区内的电流密度;较低扫描速率下磁场使。本文应用电位衰减和交流阻抗等电化学方法对_2_4溶液中处于过钝化区的铁的钝化膜的**质进行了研究。发现在钝化-过钝化过渡区域。
5、通过模拟氯离子环境下混凝土中钢筋所处的锈蚀环境,并以周期浸泡腐蚀试验加速钢筋的锈蚀,采用腐蚀失重和腐蚀过程值监控方法研究了氯离子环境下钢筋锈蚀的规律。结果表明。采用电化学测试结合表面形貌观察研究了0.4磁场对车轴钢在碳酸氢钠溶液及含氯离子碳酸氢钠溶液中阳极过程的影响。
1、极化曲线测试结果表明:0.4磁场显著增加预钝化区的电流密度;对碳酸氢钠溶液中的过钝化区无显著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