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专利名称:不锈钢酸洗液及使用方法。不锈钢酸洗液是一种连续多批量清洗脱除不锈钢或高合金钢及贵金属成品或半成品表面氧化皮,并能在成品表面获得白化效果的酸洗液,其使用方法是用该酸洗液多批量清洗脱除不锈钢等氧化皮的操作方法。
2、已有脱除不锈钢氧化皮并取得表面白化效果的酸洗液多是采用硝酸、氢氟酸的混合水溶酸洗液。这种酸洗液要有很好氧化作用而去除氧化皮,使得能有效连续多批量清洗并取得较低的清洗成本,硝酸的含量最好在35%左右。
3、在清洗过程,产生大量的氮氧化物烟雾,而且硝酸、氢氟酸也要挥发空耗。一般采用硝酸含量为16~20%,但脱除氧化皮的效果不佳,清洗效率低、白化效果差,并同样产生氮氧化物烟气对环境及工人严重侵害。
4、1991年8月7日中国发明专利申请公开说明书(申请号.4)记载的不锈钢氧化层的化学脱除法,是采用氟硼酸及其盐、硝酸、硫酸、盐酸、氢氟酸、高氯酸、双氧水(过氧化氢)和水组成的脱除液。将不锈钢放入该脱除液,在30~60℃下处理10~40。脱除液中的双氧水是可有可无,不起主要作用,并且在进行多批量脱除氧化层,双氧水含量如何确定没有说明。
5、起主要作用的氟硼酸及其盐,取值范围太宽,在实际使用中,没有明确如何选定连续多批量清洗脱除氧化层的比例和操作方法。1983年5月4日本发明专利特许公开说明书号记载的不锈钢酸洗方法,是在用硝酸、氢氟酸配制水溶液时,预先加入过氧化氢或高锰酸盐与产生的氮氧化物反应来防止氮氧化物烟气的生成。
1、只说明了怎样防止氮氧化物的产生逸出,没有说明怎样的配比及使用方法能形成高效的酸洗液,给出的酸洗液不能进行多批量清洗不锈钢的氧化皮,并不能对成品产生很好的白化效果。具体的实例也没有说明各成份怎样的配比,能使得清洗效果比较好,使得各有效成分利用率较高。
2、实例给出的酸洗液只能清洗一次(一批)工件,甚至一次没有清洗完就又要出现氮氧化物烟气。不能用于连续批量地清洗工件,如要进行多批量地清洗,就要再不断补入其中的某种成份,补入的成份很难掌握形成较合理的比例,各成份不能高效地配合生产清洗效果。因此清洗效率低,操作比较复杂,使没能有效产生作用的部分成份浪费。本发明的目的在于保证消除氮氧化物的产生逸出和降低成本的前提下,提供一种各成份之间配比合理、互相稳定、能进行多批量有效清洗不锈钢等生产的酸洗液,提供一种使用该酸洗液进行多批量清洗脱除不锈钢等工件氧化皮并可产生白化的操作方法。
3、本发明的酸洗液是采用硝酸、氢氟酸、过氧化氢混合配制的水溶液,形成酸洗液。其中,硝酸的重量含量为8~15%,氢氟酸的重量含量为2~4%(3±1%),过氧化氢的重量含量为2~4%(3±1%)。由于此酸洗液采用了浓度在3%左右的过氧化氢,使过氧化氢在酸洗液中对不锈钢等氧化皮有较强的氧化能力,去氧化氧化皮中+1、+3氧化物及其组成物,形成高价的+3、+6,便于溶解去除。其氧化能力相当于高浓度(35%)的硝酸、(6%)氢氟酸酸洗液。
4、硝酸不起氧化作用,只起溶解和白化作用,因此不会产生氮氧化物烟雾。这样硝酸重量含量只有8~15%,而且最好是9~12%,大大降低了酸洗液的成本。更主要是在这样低浓度硝酸、氢氟酸含量下,配合过氧化氢合理的含量,能连续使用该酸洗液进行多批量的高效清洗不锈钢工件氧化皮,而无需中途填加补入其中的成份。
5、其多批量清洗效果同35%硝酸、6%氢氟酸的酸洗液的效果相同,脱除能力和白化效果都相同,并达到生产要求。在相同吨位酸洗液及工件状况条件下,本发明的酸洗液还能多清洗10~20%的工件。本发明的酸洗液配比合理,各成份同步起作用而逐步消耗,在逐次清洗消耗后,各成份之间还能形成较合理的含量比例,还能同时起清洗的效能,使后几次清洗有效地进行。